戏曲
一元“小剧场”释放文化惠民“大能量” 曹县“一元剧场”项目情况报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近年来,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品牌发展”新路径, 以曹县“一元剧场”项目为试点,聚力实现“小投入”撬动“大民生”,着力破解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问题。
一、“政府主导+专业承办”,用完善的制度破解“无戏看”
“一元剧场”就是让群众只花1元钱,在专业剧场欣赏高质量文艺演出。常态化开展“一元剧场”项目,既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又需要精品内容支撑。为此,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曹县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惠民项目扎实实施。一是资金保障常态化。2019年项目启动以来,一直坚持政府“兜底”的原则,结合曹县财政实际, 确定每场演出固定补助1万元,至今已投入260万元,做到“钱随事走、 专款专用”。二是承办主体专业化。由县地方戏曲研究保护中心具体执行,对接院团、排定档期、 监管质量,既保证“专业人干专业事”,又避免多头管理。三是节目演出周期化。 最初每周六一场,2019年10月起增加周五晚一场, 形成“周末双场”固定档期,观众像“追剧”一样定时到剧场,培养起稳定的文化消费习惯。
二、“群众点单+院团配餐”,用高品质节目破解“不爱看”
当前,戏曲传承弘扬主要面临受众少、市场小的困境,为提升“一元剧场”演出剧目的关注度,创新推出“群众点单+院团配餐” 模式,拓展经典戏曲受众。
一是传统经典与本土原创并重。传统方面移植了豫剧《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泪 洒相思地》等经典剧目,做到传承经典;原创方面,推出山东梆子《乔迁大喜》《支前》《父亲》等现代戏,反映时代新貌,实现“老戏迷过足瘾、新观众看得懂”。二是艺术精品涌现。常态化演出激发了县级院团的创演活力,新编梆子戏《梦圆“e”裳》入选山东省重点剧目库、菏泽市十佳演艺节目奖,并登上“庆祝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全省优秀剧目展演舞台,成为曹县文化新名片。三是人才孵化加快。“一元剧场”成功把 剧场变“练功房”,县剧团原来“一年演不了几场”,如今每周至少两场正式演出,6年累计400余场,演员“开口就有戏、抬脚就能上”,彻底扭转“人才流失、行当断档” 局面,青年演员王荣花、丁天培、马樱芳等6人先后获山东省红梅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王荣花更夺得第四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赛金奖。
三、“剧场聚人+文明润心”,用精神供给破解“心不齐”
“一元剧场”项目不仅提升了曹县城区演出品质,解决了基层群众看戏难、精品剧目市场小的难题,同时成为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品牌项目,剧场被纳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固定项目”,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同排期、同宣传,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过去部分居民周末沉迷打牌、 喝酒,如今“看大戏”成为新时尚。项目先后荣获2022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学习强国等2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成为文化惠民的“菏泽样板”。
热点信息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近年来,菏泽市文化和...
-
近日,2025“新松人才”浙江省青年话剧演员大赛决赛在浙话艺术剧院举行。 本届大赛由浙江省文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