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非遗:加鼓通


        平阴县孝直镇宋柳沟村的“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加鼓通”动作诙谐、节奏强烈,表演风趣火爆,道具独特,打击乐曲、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当地人不仅爱看,而且爱跳。“加鼓通”的来源:一说北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后,对其二人施用残刑“走鏊子”,就是将铁锅形状的铁器烧红之后让其二君在上面行走,如此酷刑惊动上天,正当行刑时,天空突然响起惊雷,紧接着下起大雨将鏊子淋凉,徽、钦二帝受刑时一点也没受伤。后人们认为来回蹦跳走鏊子能感动上天降雨,所以每逢天旱时宋柳沟的祖先就组织村民搞这种活动求雨。

        传说明末清初,宋柳沟一带大旱数月,大地龟裂,禾苗枯死。一位县官为民“祈雨”。为表示心诚,他亲自表演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左右摇晃,不住蹦跳,神情自若,并不断和身边随从说笑逗趣。心诚则灵,感动了上天,接着彤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此,每逢天旱,群众便聚集起来,模仿着县官的姿态,三人一组在烫如火炭的大地上赤脚而跳,向老天求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舞蹈形式。

   旧时“加鼓通”舞蹈形式,最前端有两个人敲锣开道,后面依序是4人吹号,4人抬的“孙大圣”;中间是8台大轿抬着“皇上”,皇上手里拿着水瓶子祈雨,皇上之后是护从;最后是两个敲鼓的。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经过传承艺人的加工整理,逐渐剔除了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一种自娱自乐、表达欢快情绪的民间舞蹈了。
  王玉川的介绍在网上也有类似记载。昨天上午我们就来到宋柳沟村,目睹了加鼓通的一组表演。确实很有特色,非常精彩。

        上午十点宋柳沟村一小广场上人群攒动,锣鼓咚咚咚一敲,拉开了演出大幕,两个差人和一个县官一出场就逗的人们哈哈大笑。尤其是县官,舞蹈动作非常优美,小胡子能上下抖动,帽翅也活动的非常巧妙,眼神儿一动,脚一抬腿,活灵活现就是一个牛的草演的七品芝麻官。

         据他们回忆,很多演出活动都能行下雨来。他们认为老天对他们的演出也很支持。

         他们还有资料六组人的加鼓通表演,三十多人参演锣鼓宣天,气势宏大。据说他们的加鼓通的演出曾经到过北京上海泰安济南等十几个城市,曾爱的全国各地的好评。目前加鼓通己申请为省级国家非遗。正在为申请国家级非遗做准备。团长王玉川自掏腰包12000多元买齐了服装乐器,全体演出人员决心要把加鼓通壮大传承下去。力争在全省全国开花结果。

           (王奎杰)



推荐: 周末书画艺术 画鱼名家赵方生 刘信庆书法艺术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平阴县孝直镇宋柳沟村的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加鼓通动作诙谐、节奏强烈,表演风趣火爆,道具独特,打击乐曲、舞蹈韵律中蕴含着荡人心魄的内在魅力。当地人不仅爱看,而且爱跳。加鼓通的来源
标签:非遗加鼓通宋柳庄村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网时间:2021-10-02 11:21作者:传统文化网责任编辑:传统文化网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