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文化“两创”在济宁 | “走新”又“入心”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日期:2023-07-31
浏览:
来源:
作者:朱志尧
济宁市深化文化“两创”,在村居、社区、学校、企业等领域,打造一批“两创”示范点,广泛开展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位于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非遗技艺,打造“儒源乡集”文化街区,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古琴、线编、弓箭等传统技艺,感受孔子故里的风土人情。
游客:“今天在这个地方转了一圈,我感觉尤其是拓印特别有意思,今天我亲自上手体验了一下,终于能够理解的书上常说的那句话‘在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当中感觉到它的独特魅力’,非常有趣。”
游客:“来这边有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去接触这些、体验这些,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济宁市创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3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浸润人心。
日前,太白湖新区举行“诗词赋美 情满太白”诵读大会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诗词,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山东师范大学太白湖实验中学东校区六三班学生程煜涵:“以诗词为媒介,以吟诵为桥梁,激发了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山东师范大学太白湖实验中学东校区语文老师王玉:“充分运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现场教学、课后特色服务,组织开展诗词诵读、古代文学讲座、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以文化人、道德滋养,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济宁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四级调研员种滨:“我们正在打造3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从‘生活化’‘场景化’‘当代化’三个领域不断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贴近现实生活,满足百姓需求,通过大众普及、全面融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热’起来,从而实现文化两创‘走新’又‘入心’。”
位于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非遗技艺,打造“儒源乡集”文化街区,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古琴、线编、弓箭等传统技艺,感受孔子故里的风土人情。
游客:“今天在这个地方转了一圈,我感觉尤其是拓印特别有意思,今天我亲自上手体验了一下,终于能够理解的书上常说的那句话‘在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当中感觉到它的独特魅力’,非常有趣。”
游客:“来这边有这个机会,尽可能地去接触这些、体验这些,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济宁市创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3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浸润人心。
日前,太白湖新区举行“诗词赋美 情满太白”诵读大会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诗词,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山东师范大学太白湖实验中学东校区六三班学生程煜涵:“以诗词为媒介,以吟诵为桥梁,激发了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山东师范大学太白湖实验中学东校区语文老师王玉:“充分运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现场教学、课后特色服务,组织开展诗词诵读、古代文学讲座、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以文化人、道德滋养,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济宁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四级调研员种滨:“我们正在打造3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从‘生活化’‘场景化’‘当代化’三个领域不断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贴近现实生活,满足百姓需求,通过大众普及、全面融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热’起来,从而实现文化两创‘走新’又‘入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7月24日,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促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浙江绍兴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
-
7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组织10余位老艺术家到阿尔山市西口村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