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西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日期:2023-08-28
浏览:
来源:
作者:孙蕊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存续状态良好。国家级非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现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4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么多文化瑰宝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列入名录,更需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让非遗不仅仅被保护,更要被继承、被发展,被再次创造,焕发活力。
讲述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成果、探索创新发展……在7月1日至2日举办的2023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上,来自全省22所高校的36支代表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非遗故事。“本次大赛是对非遗传承的一次探索。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与非遗对话,用舞台剧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保护、传承非遗中发生的故事。用青春的思想与力量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风采与担当。”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说。
这次大赛只是山西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探索之路上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22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进一步推动我省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研究院,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同完成多项非遗科研项目和非遗著作。研究院首次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10册),编辑出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年度蓝皮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年—2023年)》;完成《全省特色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调研》《山西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调研》《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等系列调研报告。此外,研究院还创新开展了丰富的非遗校园文化活动:山西大学承办了全省首届“非遗正青春传承正当时”校园演说大赛;设立了晋剧艺术文化、形意拳、山西民间舞等5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开设了15门“非遗山西”系列精品课程,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美育教育等方面融入山西非遗特色和元素。
据介绍,在“焕新”“焕活”非遗上进行破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贡献山西经验,我省非遗保护将在三方面发力。
保护有效,夯实非遗资源调研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做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加强对山西非遗濒危项目和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摸底调研、存目建档。了解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发展等情况,探讨做好非遗传承发展的工作举措。
传承有序,推动“非遗在社区”探索。“非遗在社区”是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山西将加强非遗传承指导,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丰富非遗展示平台,将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下沉至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庄,着力探索非遗保护的社区权益。在太原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刘家堡非遗小镇)、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皇城相府景区、大阳古镇景区等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非遗与古城镇、传统村落和旅游景区良性互动的成功模式。
创新有源,丰富非遗话语新表达形式。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用年轻时尚的方式、多维立体的角度、丰富深度的表达,使非遗文化“活起来”。加大力度开展山西非遗购物节、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工坊、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等工作。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当代表达,评估非遗保护和民众生活获得感、文化情感的关联性,不断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美誉度。
(孙蕊)
讲述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成果、探索创新发展……在7月1日至2日举办的2023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上,来自全省22所高校的36支代表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非遗故事。“本次大赛是对非遗传承的一次探索。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与非遗对话,用舞台剧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保护、传承非遗中发生的故事。用青春的思想与力量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风采与担当。”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说。
这次大赛只是山西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探索之路上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22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进一步推动我省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研究院,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同完成多项非遗科研项目和非遗著作。研究院首次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10册),编辑出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年度蓝皮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年—2023年)》;完成《全省特色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调研》《山西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调研》《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等系列调研报告。此外,研究院还创新开展了丰富的非遗校园文化活动:山西大学承办了全省首届“非遗正青春传承正当时”校园演说大赛;设立了晋剧艺术文化、形意拳、山西民间舞等5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开设了15门“非遗山西”系列精品课程,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美育教育等方面融入山西非遗特色和元素。
据介绍,在“焕新”“焕活”非遗上进行破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贡献山西经验,我省非遗保护将在三方面发力。
保护有效,夯实非遗资源调研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做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加强对山西非遗濒危项目和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摸底调研、存目建档。了解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发展等情况,探讨做好非遗传承发展的工作举措。
传承有序,推动“非遗在社区”探索。“非遗在社区”是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山西将加强非遗传承指导,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丰富非遗展示平台,将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下沉至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庄,着力探索非遗保护的社区权益。在太原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刘家堡非遗小镇)、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皇城相府景区、大阳古镇景区等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非遗与古城镇、传统村落和旅游景区良性互动的成功模式。
创新有源,丰富非遗话语新表达形式。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用年轻时尚的方式、多维立体的角度、丰富深度的表达,使非遗文化“活起来”。加大力度开展山西非遗购物节、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工坊、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等工作。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当代表达,评估非遗保护和民众生活获得感、文化情感的关联性,不断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美誉度。
(孙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 为贯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