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聊城:非遗进校园,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
日期:2023-11-26
浏览:
来源:
作者:田柏林
在水城校园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现自我、自信成长的舞台。其中,非遗进校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为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柳林花鼓,又称柳林秧歌,是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的民间歌舞。每到周五下午,冠县武训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兴奋地换上花鼓服,拿起伞、锣、鞭等演出道具,在柳林花鼓传承人的指导下,操练起这项热闹非凡的传统技艺。除了花鼓,柳林降狮舞也是孩子们经常练习的非遗节目。柳林降狮舞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角色,在众多“狮舞”中独具一格,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面塑要想做好,全在一个‘巧’字上。塑形力度要拿捏精准,绘画着色更要注重细节。”郎庄面塑传承人孙玉莲在冠县北馆陶镇希望小学的面塑社团课上讲道。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制作细腻,形式多样,造型美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馆陶镇北街中心小学、北馆陶镇希望小学等学校的美术老师,专程到郎庄面塑传承人家中拜师学艺,并不断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带领孩子们在社团课上一起制作各种手工艺品。
聊城市实验小学、聊城七中则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以舞狮、太极扇、剪纸、茶艺为特色的体育美育教学。聊城七中学生张新奇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阳谷县石佛镇中心小学,由三到五年级的学生组成的陶笛社团每周都会系统地进行练习,声情并茂地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映山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耳熟能详的红色曲目。除了音乐,石佛镇中心小学还将教育重心放在“四大发明”上。每周的手工课,学生们都会在专门的教室使用专用的工具,体验古法造纸、印刷术等传统技艺。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的劳动智慧、艺术美学,坚定了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美德深植内心。
柳林花鼓,又称柳林秧歌,是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的民间歌舞。每到周五下午,冠县武训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兴奋地换上花鼓服,拿起伞、锣、鞭等演出道具,在柳林花鼓传承人的指导下,操练起这项热闹非凡的传统技艺。除了花鼓,柳林降狮舞也是孩子们经常练习的非遗节目。柳林降狮舞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角色,在众多“狮舞”中独具一格,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面塑要想做好,全在一个‘巧’字上。塑形力度要拿捏精准,绘画着色更要注重细节。”郎庄面塑传承人孙玉莲在冠县北馆陶镇希望小学的面塑社团课上讲道。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制作细腻,形式多样,造型美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馆陶镇北街中心小学、北馆陶镇希望小学等学校的美术老师,专程到郎庄面塑传承人家中拜师学艺,并不断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带领孩子们在社团课上一起制作各种手工艺品。
聊城市实验小学、聊城七中则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以舞狮、太极扇、剪纸、茶艺为特色的体育美育教学。聊城七中学生张新奇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阳谷县石佛镇中心小学,由三到五年级的学生组成的陶笛社团每周都会系统地进行练习,声情并茂地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映山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耳熟能详的红色曲目。除了音乐,石佛镇中心小学还将教育重心放在“四大发明”上。每周的手工课,学生们都会在专门的教室使用专用的工具,体验古法造纸、印刷术等传统技艺。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汲取了中国传统的劳动智慧、艺术美学,坚定了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美德深植内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8月19日,甘肃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暨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在酒泉市瓜州县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甘肃...
-
8月18日,浙江省文化特派员学院在宁波余姚揭牌。 据了解,该学院将作为文化特派员队伍建设的学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