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日期:2023-04-13
浏览:
来源:
作者:卢起轩
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教学实践
——以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乡人》为例
2023年4月12日,笔者在纳雍县勺窝镇中心学校三年级(1)班教学道德与法治《我的家乡人》。本节课,笔者着力实践“生本课堂”,主要分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一、理解“家乡人”。
这一环节,笔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家乡人”的概念,通过学生自主回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的人,走出同一个区域就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中国人就是家乡人,进而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同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一环节,有效渗透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教学思想。

二、讲故事,谈感想。
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7页的4幅情境图,并结合文字提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细致,阅读文字透彻充分,能按照老师要求,各编讲一个故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故事讲完整。
尤其是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的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又很好奇,笔者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引导学生把故事讲深入,讲具体,讲生动,着力了解景海鹏三次飞天的具体任务和所获得的“英雄航天员”“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从而激发学生崇敬航天员,萌生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阿里木的故事》,讲述其所做好事。
笔者首先让学生诵读教材“阅读角”《阿里木的故事》。读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讲述阿里木做的一件好事,但每个学习小组讲的好事不能相同,学生意识到文中阿里木所做的好事都要掌握,于是诵读投入,思考认真,回答积极。当同一个小组前面的同学讲得不够具体时,同一个小组后面的同学主动补充,集体荣誉感非常强。
笔者也讲一个阿里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与和谐,认为老师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从而不畏惧老师,能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
四、综合训练,升华情感。
这一教学活动,笔者出示了三道题:1.家乡哪些人令你佩服?你佩服他们什么?2.你觉得家乡人有什么特别的生活习惯?3.写出为你的家乡作出贡献的家乡人的感人故事。要求学生至少选一道题作答。笔者通过收集信息,选一道、二道、三道题的学生均有。
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我的爷爷,因为他当过老师,学生们都说我爷爷教书教得好;有的学生说,我真佩服我家乡的保洁阿姨,她每天都会把我的家乡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我的一个大哥,他上过战场,为保家卫国作贡献。
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有跳广场舞的习惯,只要天气好,晚上都要到广场跳广场舞;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每年到冬腊月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家的过年猪杀了,做成腊肉,风味独特,咸香好吃。
有的学生说,我的爷爷在家乡修路给我们小学生走,为家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帮助我们修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从来不收钱,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钱做其他的事。
等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选择空间较大,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故事可讲,有情感可交流,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感受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本堂课,笔者基于以上几点,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经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的时间充足,学生学习参与度高,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家乡人,了解家乡特别的生活习惯,了解家乡人的贡献,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卢起轩)
——以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的家乡人》为例
2023年4月12日,笔者在纳雍县勺窝镇中心学校三年级(1)班教学道德与法治《我的家乡人》。本节课,笔者着力实践“生本课堂”,主要分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一、理解“家乡人”。
这一环节,笔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家乡人”的概念,通过学生自主回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的人,走出同一个区域就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中国人就是家乡人,进而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同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一环节,有效渗透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教学思想。

二、讲故事,谈感想。
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7页的4幅情境图,并结合文字提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细致,阅读文字透彻充分,能按照老师要求,各编讲一个故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故事讲完整。
尤其是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的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又很好奇,笔者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引导学生把故事讲深入,讲具体,讲生动,着力了解景海鹏三次飞天的具体任务和所获得的“英雄航天员”“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从而激发学生崇敬航天员,萌生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阿里木的故事》,讲述其所做好事。
笔者首先让学生诵读教材“阅读角”《阿里木的故事》。读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讲述阿里木做的一件好事,但每个学习小组讲的好事不能相同,学生意识到文中阿里木所做的好事都要掌握,于是诵读投入,思考认真,回答积极。当同一个小组前面的同学讲得不够具体时,同一个小组后面的同学主动补充,集体荣誉感非常强。
笔者也讲一个阿里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与和谐,认为老师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从而不畏惧老师,能与老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
四、综合训练,升华情感。
这一教学活动,笔者出示了三道题:1.家乡哪些人令你佩服?你佩服他们什么?2.你觉得家乡人有什么特别的生活习惯?3.写出为你的家乡作出贡献的家乡人的感人故事。要求学生至少选一道题作答。笔者通过收集信息,选一道、二道、三道题的学生均有。
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我的爷爷,因为他当过老师,学生们都说我爷爷教书教得好;有的学生说,我真佩服我家乡的保洁阿姨,她每天都会把我的家乡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学生说,我最佩服我的一个大哥,他上过战场,为保家卫国作贡献。
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有跳广场舞的习惯,只要天气好,晚上都要到广场跳广场舞;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每年到冬腊月的时候,都要把自己家的过年猪杀了,做成腊肉,风味独特,咸香好吃。
有的学生说,我的爷爷在家乡修路给我们小学生走,为家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的学生说,我的家乡人帮助我们修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从来不收钱,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钱做其他的事。
等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选择空间较大,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故事可讲,有情感可交流,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感受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本堂课,笔者基于以上几点,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凸显,经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的时间充足,学生学习参与度高,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家乡人,了解家乡特别的生活习惯,了解家乡人的贡献,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卢起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
-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学年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和班级省级评优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函〔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