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孝道弊端
日期:2016-10-25
浏览: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在我们这个国家,不孝是最大的罪过,一个人哪怕有一千万样优点,只要沾上不孝一条,可能立刻遭到大家的群起而攻。但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话实说,中国的孝道其实大有问题,实在不值得在没有经过改造便匆匆提倡。
《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怎么会有“事君”一条呢?别小看这一条,威逼利诱,尽在其中。《孝经》又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另外,《礼记·祭义》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违抗君命,可能会在当时伤及身辱及名,自然是不孝,这是威逼。利诱呢,可以扬名,所谓“不遗父母恶名,可谓孝矣”。因此,《礼记·祭义》说:“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孝如
果发展到这一步就成搞笑了。
另外,传统的孝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宗法制度的问题。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因为他们的逻辑是:你对父母至亲都不爱,你会爱谁?你只能是禽兽!可为此便“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好不好呢?首先顾及到身边的人自然是好的,但是这也容易带来一个误区:儒家的爱是推己及人的,最先自然是推及至父母双亲。但是,这不代表推及至父母双亲就算完了!这还只是第一步!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庄子谓“选则不遍,教则不至”,有所偏重,必然有所忽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因为人人都只有家族观念而没有社会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必将沦为以私利维系的宗法社会!私利自然没有错,私利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但是只有私利没有功利,甚至为私利而伤害公利,却是要不得的!这种思想起源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中,经思想家规范化而形成。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因为要维护家族的私利才会出现的。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把自己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他们可以牺牲一切!而当我们感叹中国社会凝聚力薄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大家都还是一脑子家族观念。尽管现这个家族观念已经因不再聚族而剧退化成了家庭观念,但因为利益范围更小,所以更加根深蒂固了!而对于君王们来说,人民一盘散沙,缺乏社会凝聚力才是对他们的政权,他们的家族利益有利的!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他们(人民)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另外可以讨论的是将“孝”由伦理学概念进而发展至形而上学概念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理学大家张载张横渠。《西铭》是张载论孝的文字,虽然较长,但很能表现张载的思想,姑且尽数摘下: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新孝道文化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
-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学年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和班级省级评优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函〔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