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展
春节期间,在央视连播10天的《中国诗词大会》以一股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和传统诗词之美引发了社会强势关注,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如何把这些宝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地开掘好、利用好,笔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发扬传统文化,贵在创新。如果是枯燥的诗词记忆,相信没有多少人感兴趣,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现代视听技术手段,让一百余位诗词达人连续十场打擂角逐,嘉宾精彩点评,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使之成了一场诗词嘉年华,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的“诗心”,从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效应。
发扬传统文化,重在参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场外观众的互动参与,也是诗词大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微博上网友的热捧,网上的诗词狂欢无不拓展着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只有人民群众充分参与,让群众真正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扎根”成长,枝繁叶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标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有了顶层设计和制度遵循,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当中。有了制度保障,还需要全社会齐心合力,推出更多像诗词大会之类创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燃起“传统文化热”,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润心灵,提升境界,助力中华文化走向复兴。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
-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学年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和班级省级评优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函〔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