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体验式课堂助力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日期:2017-02-21
浏览:
来源:
作者:徐圣娥
“通过图片、实物加上讲解,比书本上看的和课堂上听的要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接受。”“敦煌文化富有异域风情,说明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让我感到很自豪。”……2月15日新学期伊始,成都市实验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搬到了成都博物馆。(2017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
课堂读史,课外学戏。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中小学将国学经典、民俗技艺融入学生视野,开展体验式课堂,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入脑入心,使之更好地活起来、更有效地传下去。
成都市实验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搬到了成都博物馆。东城根街小学作为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校,成立了30多个社团,由非遗传人担任导师。社团课程内容如四川清音、竹琴、车灯、扬琴,还有四川皮影、藏族儿童版画、民俗剪纸等,丰富多彩。为了增加对本土戏曲川剧的了解,树德实验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宽窄巷子里的川剧表演场所进行实地探访,访问演员,回来后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呈现。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体验式理解,觉得传统文化既不遥远,也不高深,乐于接受,愿意亲近。并且,传统文化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都市实验小学学生们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创意,开发设计文创产品,在网上开设微店。六年级(4)班的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憨态可掬的熊猫水墨画,搬上了抱枕、鼠标垫、马克杯,先后开发“宽窄巷子”“锦里”“杜甫草堂”等成都名胜古迹系列产品。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有兴趣,会应用,为生活增添了色彩。他们把所得利润捐给贫困学校建图书室,是通过公益活动践行了中华传统美德。
说到底,将传统文化融入体验式课堂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内容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来包装。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旧的内容可以利用新的形式。内容有求于得体的形式,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而存在。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引导我们礼貌待人、践行孝道、爱国爱家,增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但必须借助于恰到好处的形式,才能为传统文化插上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进而实现全民综合素质质的飞跃!
长江网网评员:徐圣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