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与传统文化来一场美丽邂逅
日期:2018-01-25
浏览:
来源:
作者:传统文化网
在花园洋房里听一曲《凤求凰》,在古香古色的书局里吟诵唐宋诗词,在博物馆里邂逅剪纸非遗传承人,再到民俗手造集市体验一番传统手工艺……
1月6日,沪上市民翘首以盼的2017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定向赛如期而至。人们三五成群,从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出发,经由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大隐书局、徐光启纪念馆、张乐平故居等沪上知名文化场所,通过线上答题、线下体验,与传统文化来了一场美妙的邂逅之旅。
以定向赛代替展演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成了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收官赛事,也是唯一一场贯穿全年的文化赛事。大赛以2017年年初“讲诗团”的成立作为开篇,10位名家被聘为“讲诗团”第一批“市民导师”。一年来,“市民导师”深入社区,为市民开展诗词歌赋讲座41场,掀起了沪上传统文化学习热潮。随后,大赛又推出线上“每日诗品”,让市民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破解古诗词密码”。“每日诗品”现已推出174期,每天背上几首古诗也渐成许多市民的“必做功课”。除了古诗词的系列活动,谷好好、王佩瑜等13位戏曲名家应邀成立了“赏戏团”,走进校园为莘莘学子开展传统戏曲导赏讲座16场。又讲又演,让无数青少年开始“迷”上了戏曲。
传统文化普及是大赛为市民带来的一大文化福利。在线下活动四处展开的同时,知识大赛线上答题更引来爱好者的热情参与。赛事题目分“戏曲精粹”“诗词经典”和“民俗人文”三大板块,共计13万余人次参与了网络答题。去年12月17日,200位经网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的选手,会聚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争夺传统文化知识“百强达人”。令人惊喜的是,“00后”们在此次赛事中表现不凡,绽放出夺目光彩:在200名决赛选手中占38%,最终有13位小选手顺利突围成为“百强达人”。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申城的切实落实,外加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上海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此次“百强达人”中最小的是来自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的“10后”薛梓岑。薛梓岑自幼就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爸爸妈妈也经常陪着一起学习。此次为鼓励薛梓岑参赛,全家人一起做题,互相比拼,薛爸爸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每个中国人都有必要了解。全家一起学习,让我们收获满满。”
本次赛事最年长的百强选手是71岁的张伯生。年轻时因某些原因中断学习的他,平时一直在不断学习,以弥补缺憾。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激发了张伯生又一次学习的热情。题库中,一道题有4个选项,涉4首诗,他并不局限于答案,而是根据每个选项所涉及的诗词,寻根查询,从而积累了1000多首诗词及背后的典故。令人赞叹的是,张伯生还抄写了65本写字簿,并跟着46首古诗词游览其中提到的中国山水,领略诗人的创作心境。
对于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圣伟显得很“淡定”,他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须保持恒温。“传统文化与我们是一种水滴石穿、细水长流的情分。它融入中国人的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这样的启迪,使其成为一种全民的自觉。”他说。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普及传统文化,引导市民主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举办过程中还向市民发放了1.3万余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读本。
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沪上不少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企业、机构和组织一直在默默努力。定向赛的最后一站便是由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策划的民俗手造集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以“廿四节气”为主题,瓷刻工艺、木刻油印年历、丝网印刷等十几项手工艺摊位一字排开,供市民亲身体验;馆内大厅舞台上,汉舞、昆曲、越剧、诗词唱诵轮番上演,让市民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成立于2017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批成员有13家单位,既有“廿四节气丨手艺学堂”“青果巷子”和“良友生活记忆馆”这样的手工艺推广者,也有专门从事传统服饰研究的中国古代装束与乐舞复原团队等致力于汉服及汉服文化推广的相关机构和团体。“我们希望将这些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体聚在一起,实现它们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盟负责人、徐汇区文化局社文科许沁人表示。据悉,“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还将于今年联合书香联盟等其他徐汇区域内的文化联盟,将传统文化进一步送到社区、学校、白领身边,通过挖掘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
1月6日,沪上市民翘首以盼的2017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定向赛如期而至。人们三五成群,从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出发,经由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大隐书局、徐光启纪念馆、张乐平故居等沪上知名文化场所,通过线上答题、线下体验,与传统文化来了一场美妙的邂逅之旅。
以定向赛代替展演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成了2017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收官赛事,也是唯一一场贯穿全年的文化赛事。大赛以2017年年初“讲诗团”的成立作为开篇,10位名家被聘为“讲诗团”第一批“市民导师”。一年来,“市民导师”深入社区,为市民开展诗词歌赋讲座41场,掀起了沪上传统文化学习热潮。随后,大赛又推出线上“每日诗品”,让市民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破解古诗词密码”。“每日诗品”现已推出174期,每天背上几首古诗也渐成许多市民的“必做功课”。除了古诗词的系列活动,谷好好、王佩瑜等13位戏曲名家应邀成立了“赏戏团”,走进校园为莘莘学子开展传统戏曲导赏讲座16场。又讲又演,让无数青少年开始“迷”上了戏曲。
传统文化普及是大赛为市民带来的一大文化福利。在线下活动四处展开的同时,知识大赛线上答题更引来爱好者的热情参与。赛事题目分“戏曲精粹”“诗词经典”和“民俗人文”三大板块,共计13万余人次参与了网络答题。去年12月17日,200位经网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的选手,会聚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争夺传统文化知识“百强达人”。令人惊喜的是,“00后”们在此次赛事中表现不凡,绽放出夺目光彩:在200名决赛选手中占38%,最终有13位小选手顺利突围成为“百强达人”。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申城的切实落实,外加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上海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此次“百强达人”中最小的是来自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的“10后”薛梓岑。薛梓岑自幼就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爸爸妈妈也经常陪着一起学习。此次为鼓励薛梓岑参赛,全家人一起做题,互相比拼,薛爸爸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每个中国人都有必要了解。全家一起学习,让我们收获满满。”
本次赛事最年长的百强选手是71岁的张伯生。年轻时因某些原因中断学习的他,平时一直在不断学习,以弥补缺憾。此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激发了张伯生又一次学习的热情。题库中,一道题有4个选项,涉4首诗,他并不局限于答案,而是根据每个选项所涉及的诗词,寻根查询,从而积累了1000多首诗词及背后的典故。令人赞叹的是,张伯生还抄写了65本写字簿,并跟着46首古诗词游览其中提到的中国山水,领略诗人的创作心境。
对于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圣伟显得很“淡定”,他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须保持恒温。“传统文化与我们是一种水滴石穿、细水长流的情分。它融入中国人的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这样的启迪,使其成为一种全民的自觉。”他说。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普及传统文化,引导市民主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举办过程中还向市民发放了1.3万余本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读本。
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沪上不少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企业、机构和组织一直在默默努力。定向赛的最后一站便是由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策划的民俗手造集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以“廿四节气”为主题,瓷刻工艺、木刻油印年历、丝网印刷等十几项手工艺摊位一字排开,供市民亲身体验;馆内大厅舞台上,汉舞、昆曲、越剧、诗词唱诵轮番上演,让市民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成立于2017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批成员有13家单位,既有“廿四节气丨手艺学堂”“青果巷子”和“良友生活记忆馆”这样的手工艺推广者,也有专门从事传统服饰研究的中国古代装束与乐舞复原团队等致力于汉服及汉服文化推广的相关机构和团体。“我们希望将这些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主体聚在一起,实现它们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联盟负责人、徐汇区文化局社文科许沁人表示。据悉,“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还将于今年联合书香联盟等其他徐汇区域内的文化联盟,将传统文化进一步送到社区、学校、白领身边,通过挖掘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
-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学年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和班级省级评优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函〔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