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济南市:数字赋能学生评价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济南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强省会战略部署要求,紧抓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坚持靶向发力、破立并举,强化赋能学生评价改革转向,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教育评价体系多样化、数字基建体系化、资源供给多元化、教与学模式特色化,服务效能“破圈、跨界、出彩”。
一、完善制度机制,健全改革保障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推进方案》《济南市“十四五”数字全程规划》等文件,明确将“教育数字化建设”作为数字济南建设重要内容,列入政府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在政策支持、资源协同、创新能力、资金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搭建转型框架。研究制定《济南市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2024-2026)》《济南市教育数据中台建设标准》《济南市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为构建数据采集、治理、分析与利用闭环体系提供建设规范。强化数据支撑。围绕“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具体工作要求,秉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健全完善“一专班一智库两中心”(即:教育数字化建设专项跨部门工作专班、教育数字化智库、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数字教研中心)的济南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机制,以大数据驱动课程实施和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强化场景赋能,探索改革最优路径
赋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促进学科工具、学习应用、智慧服务等专业平台互通融合。制作一批涵盖德智体美劳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其中全市各级各类共建资源累计3514万条;接收国家平台优质资源900万条;开通市县校三级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特色空间3299个;全市教师共孵化资源25991份,访问量3.6亿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1万余名。赋能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制定济南教育大数据标准,完成全市842所小学初中和市直高中学生“一人一号”的实名统一身份认证。搭建学情数据“集约共享、一源多用”的数据中枢,推动课堂、作业、检测等教学场景应用和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基于学生数字画像的学习路径规划,推动从“被动接受式习得”到“自适应学习”转变。目前,教学应用累计访问次数1.15亿余次,活跃用户数86.31万人,为教师精准施教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学生学力提升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分析。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全员育心 全心育人”心理健康提升行动,建成市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通“专业强、速应答、影响广”的全省首个24小时心理热线和服务平台,自2020年平台开通以来,接听有效热线3万余通,接听总时长20万分钟。
三、注重点面结合,助力改革提质增效
聚焦破解“减负提质增效”难题。开展课后服务“优化升级”工程,开发以“基础托管”和“个性特长”为主的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体系,实现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用好数字教研和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明确“两个中心”职能定位,数字教研中心主要负责教育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应用和数字未来学校项目实施;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主要负责优质数字资源开发与智能化处理,提供集约化、数字化的资源供给。构建“市—区(县)—校”三级教育发展和评价模型,整合教学活动数据、教师发展数据等全维数据集成,为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精准化教学、教育科学决策、学校发展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权威数字画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历下区作为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以“智慧教育+因材施教”项目为抓手,构建覆盖全区的学科核心资源库,通过大数据教学系统的常态化应用,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服务,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学情也分别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如阳光100小学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西城实验中学“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舜文中学自主研发“义务教育学生综合评价系统”,为数字技术“赋能”学生评价提供了较高价值的基层实践经验。
热点信息
-
5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湖北调研。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
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开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题为“携手迈向智能时代 推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