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艺术 修身 健康 民族 国学 图片 视频 爱国 手机版
文学 文学 公益 大家 励志 故事 国学

文学属性

来源:未知 作者:传统文化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0-10
摘要:类别 相关书籍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
类别
 
 
相关书籍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
 
a、按受众身份/年龄有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以上类别仅仅是一种概括,作为分类的示例,并非全面分类。
 
理论
 
1、文学理论
 
a、西方文学理论
 
b、中国文学理论
 
2、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
 
3、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
 
4、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研究
 
1、文艺美学
 
2、文学艺术
 
3、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4、文学思想史
 
5、文学批评
 
6、文学史:a、现代文学;b、近代文学
 
7、比较文学
 
8、舞蹈文学
 
9、衍生文学
 
风格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体裁
 
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一.中国传统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二.西方的“二分法”
 
1.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
 
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三.三分法
 
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四.四分法
 
 
小说四分法
1、我国“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影视文学。
 
我国四分法是根据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形象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作为划分文学体裁的方法。
 
2、加拿大诗学家弗莱的四分法
 
他说:“文类的中心原则是相当简单的,文学中文类区别的基础似乎是表现的原则。词语可以在观众前面表演出来,可以在听众面前讲出来;或者它们可以歌唱出来,或者可以为读者写出来。”
 
(〔加拿大〕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
 
“在观众面前表演的诗歌是戏剧;在听众前朗诵的则是叙事诗;自己背朝观众唱或者吟诵就是抒情诗;而小说则是应安静地阅读的。”(〔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弗莱的四分法与我国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论依据与分类结果上并不相同。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人物
 
作家、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
 
          期刊
 
        《文学》:1933年 7月 1日在上海创刊﹐由文学社创办﹐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第 1卷编辑者署文学社﹐第2卷至第9卷先后由傅东华﹑郑振铎﹑王统照主编。黄源参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编辑工作。郑振铎﹑茅盾是《文学》的主要发起人。编辑委员会成员为郁达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陈望道﹑徐调孚﹑傅东华﹑叶绍钧﹑郑振铎。创刊之初鲁迅曾是编辑委员会成员之一。办刊的宗旨“在于集中全国作家的力量﹐期以内容充实而代表最新倾向的读物﹐供给一般文学读者的需求。”刊物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且时有变动﹐较为固定的大致有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文学论坛﹑书评﹑作家论﹑文学画报﹑翻译﹑世界文坛展望等。
 
        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研究为主﹐对新进作家的作品也经常予以发表和评介。特约撰稿员有鲁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王鲁彦郭绍虞耿济之田汉郑伯奇戴望舒张天翼黎烈文等48人﹐还有许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扬﹑胡风﹑蹇先艾﹑林语堂﹑沈从文﹑沙汀﹑艾芜﹑萧军﹑萧红﹑臧克家﹑吴组缃等也经常为之写稿﹐撰稿作家上百人。
 
        在创作方面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如茅盾的《残冬》﹑《多角关系》﹑《大鼻子的故事》﹐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一个练习生》﹐王统照的《山雨》﹑《秋实》﹐许地山的《春桃》﹑《女儿心》﹐王鲁彦的《屋顶下》﹑《乡下》﹐郑振铎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达夫的《迟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这一辈子》﹐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时节》﹐沈从文的《八骏图》﹐沙汀的《苦难》﹐艾芜的《咆哮的许家屯》﹐蹇先艾的《乡间的悲剧》﹐吴组缃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鹭湖的忧郁》﹐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
 
         散文随笔如鲁迅的《我的种痘》﹑《忆韦素园君》﹑《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劳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随笔》﹐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沈从文的《湘西散记》﹔诗歌如王统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战场》﹐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庄周之一晚》﹔戏剧如洪深的《劫后桃花》(影剧)﹐陈白尘的《金田村》﹑《芦沟桥之战》﹐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梁允达》﹑《老王和他的同志们》等。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社会冲突﹐做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视﹐在现代文艺报刊中﹐它是发表作家专论最多的刊物﹐先后刊载过茅盾的《冰心论》﹑《庐隐论》﹑《落花生论》﹐胡风的《林语堂论》﹐穆木天的《徐志摩论》﹑《郭沫若的诗歌》﹐许杰的《周作人论》﹐苏雪林的《沈从文论》等较为重要的论文﹐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开创作用。对丁玲的《母亲》﹑王统照的《山雨》﹑艾芜的《南国之夜》﹑吴组缃的《西柳集》﹑夏徵农的《禾场上》﹑彭家煌的《喜讯》﹑周文的《雪地》﹑万迪鹤的《达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较中肯﹑及时的评介。《文学》对新文学的运动和创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发表过鲁迅的《又论“第三种人”》﹑《论讽刺》﹑《“文人相轻”》(一至七论全文)﹑《“题未定”草》(一至三)﹐周扬的《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胡风的《现实主义底一“修正”》等文﹐著重从作家对现实的态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上作了理论剖析。
 
         郁达夫﹑金兆梓﹑适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笔谈《五四文学的运动之历史的意义》﹐阿英的《中国新文学的起来和它的时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学前途有危机么﹖》﹑《论初期白话诗》﹑《叙事诗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新诗歌旬刊》﹐屈轶的《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陈雨门的《中国新诗的前途》﹐张庚的《中国舞台剧的现阶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国电影》等文﹐就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学》还于1934年 7月出了“文学一周年纪念特辑”──《我与文学》。有茅盾﹑巴金﹑郑伯奇﹑胡风﹑叶紫﹑艾芜﹑沈从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写下了他们各自同文学的关系和“亲切体验”﹐“成为文学史的珍贵资料”(《我与文学‧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学二周年纪念特辑”──《文学百题》﹐有蔡元培﹑鲁迅﹑茅盾﹑叶绍钧﹑朱自清﹑郁达夫﹑洪深﹑阿英﹑胡风﹑丰子恺等60人撰稿﹐从多种角度简要介绍了有关文学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体裁﹑文学流派﹑创作方法等文学知识(上海书店于1982年复印了上述两个特辑)。1936年11月﹑12月曾编刊“鲁迅先生纪念特辑”(一)﹑(二)﹐茅盾﹑郑振铎﹑王统照﹑傅东华﹑郁达夫﹑郑伯奇﹑夏丏尊﹑欧阳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画﹐悼念这位新文学奠基人的逝世﹐开展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活动。
 
        《文学》也注意到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刊载过郭沫若的《屈原时代》﹐郑振铎的《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的演化》﹐顾颉刚的《明俗曲琵琶词》﹐陈子展的《两宋词人与诗人与道学家》等﹐1934年6月还出了一期“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收有郭绍虞的《中国诗歌中之双声叠韵》﹐朱自清的《论“逼真”与“如画”》﹐吴晗的《历史中的小说》等论著。
 
《文学》对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也较重视﹐译载过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济慈﹑雨果﹑罗曼‧罗兰﹑惠特曼﹑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理论著作以及评介他们的文章﹐还出过“翻译专号”﹐“弱小民族文学专号”﹑“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纪念特辑”﹑“屠格涅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特辑”﹑“高尔基纪念特辑”等。这些译著和资料记载了中国现代文学同外国文学的密切关系。
 
《文学》是在30年代初期﹐《小说月报》停刊﹐“左联”机关刊物屡遭查禁的情况下创办的﹐成为左翼作家﹑进步作家发表创作的阵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导倾向是贯彻始终的。1937年8月1日9卷2号出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文学》减缩篇幅﹐于同年11月10日出至9卷4号停刊。《文学》每6号合为1卷﹐共出9卷52号﹐是30年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
责任编辑:
首页 | 资讯 | 艺术 | 修身 | 健康 | 民族 | 国学 | 图片 | 视频 | 爱国
中华传统文化网 鲁ICP备16009085号-5 鲁ICP备16009085号-2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620 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22]3054-086号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2022)000020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审核人员 鲁[2022]3701068号、鲁[2022]370109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编辑资格合格证(2014)第0254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 文审字 鲁[2017]0001号
Copyright ©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