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潍坊诸城市: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日期:2025-05-16
浏览:
来源:传统文化门户网
作者:诸城市教体局
近年来,潍坊诸城市不断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全域覆盖”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以良好教育生态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强化机制保障,打造协同育人“新样态”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成立市、局、校三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为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组织基础。联合市妇联、卫健、民政等6部门成立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项职责分工,切实提升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指导能力。二是健全家委会工作制度。横向上设立“市级、校级、级部、班级”四级家委会,鼓励家长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纵向上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200余个,并在祖辈抚养孩子比例较高的乡村学校设立祖辈家委会,加强隔代教育指导,形成“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三是强化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构建“家庭教育网格员”队伍,整合社区工作者、家庭教育志愿者及学校教师等力量,深入开展“网格连心”家庭教育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一人一档”关爱档案,实施精准帮扶计划,开展常态化送教上门服务,确保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关爱全覆盖、无遗漏。
二、组建专业团队,激发协同育人“新活力”
一是组建专家领航团队。邀请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顾问团,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繁荣路学校每年举办四场“父母大讲堂”活动,邀请顾问团专家为家长提供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二是组建名师示范团队。全市层面先后举办6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名师1000余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建立“1+N”名师带动机制,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14个,配套建设区域家庭教育教研基地,持续培养可推广可借鉴的协同育人典型案例。三是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指导各学校遴选优秀家长组建志愿讲师团,通过“家教金点子”经验分享、“家教好故事”案例讲述、“最美全家福”家风展示等特色项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提升家校共育实效。目前已累计培养家长志愿者讲师116人,分享育子经验500多次。
三、构建三维课程,提升协同育人“新效能”
一是丰富完善家长课程。借助“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和“幸福路平台”教育资源,打造“视频导入、现场研讨、问题总结、作业巩固、微课延伸”家长课程授课五步教学法,助力家长课程提质增效。二是开发问题导向研究课程。组织开展家庭教育问卷调研,整理汇总家庭教育突出问题100个,开发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家长课程超市。同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库,设立50个课题,鼓励各学校自行认领并进行课题研究。三是研发本地特色课程。立足区域教育实际,鼓励各级学校因地制宜,构建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全市协同育人特色课程累计达到40余种。
四、搭建互动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新合力”
一是搭建家校共育平台。线上开辟“父母大讲堂”“好孩子是如何培养的”“家庭教育百家谈”“听教育”等音视频、直播类节目,线下采用高频次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和家庭教育公益沙龙形式,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报告176场,受益家长达13余万人(次)。二是搭建亲情互动平台。组织各学校开展“共唱一首红色歌曲”“共演一部课本剧”“共读一本教育名著”“共看一部经典电影”“共做一次公益活动”“共走一次徒步旅行”“六个一”亲子活动,学生、家长参与率达80%以上。兴华小学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爱劳动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整理、收纳、烹饪等基本生活技能,不仅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亲子关系更有温度。三是搭建惠民服务平台。探索“家长驿站”运行新模式,为家长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将家校共育融入家长接送孩子等待的碎片化时间中。组织值班教师倾听社情民意,传授育子教子方法,累计收集家长意见建议2000多条,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近千余个。
一、强化机制保障,打造协同育人“新样态”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成立市、局、校三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为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奠定坚实组织基础。联合市妇联、卫健、民政等6部门成立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项职责分工,切实提升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指导能力。二是健全家委会工作制度。横向上设立“市级、校级、级部、班级”四级家委会,鼓励家长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纵向上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200余个,并在祖辈抚养孩子比例较高的乡村学校设立祖辈家委会,加强隔代教育指导,形成“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三是强化特殊群体关爱机制。构建“家庭教育网格员”队伍,整合社区工作者、家庭教育志愿者及学校教师等力量,深入开展“网格连心”家庭教育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一人一档”关爱档案,实施精准帮扶计划,开展常态化送教上门服务,确保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心关爱全覆盖、无遗漏。
二、组建专业团队,激发协同育人“新活力”
一是组建专家领航团队。邀请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顾问团,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繁荣路学校每年举办四场“父母大讲堂”活动,邀请顾问团专家为家长提供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二是组建名师示范团队。全市层面先后举办6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名师1000余名,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建立“1+N”名师带动机制,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14个,配套建设区域家庭教育教研基地,持续培养可推广可借鉴的协同育人典型案例。三是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指导各学校遴选优秀家长组建志愿讲师团,通过“家教金点子”经验分享、“家教好故事”案例讲述、“最美全家福”家风展示等特色项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提升家校共育实效。目前已累计培养家长志愿者讲师116人,分享育子经验500多次。
三、构建三维课程,提升协同育人“新效能”
一是丰富完善家长课程。借助“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和“幸福路平台”教育资源,打造“视频导入、现场研讨、问题总结、作业巩固、微课延伸”家长课程授课五步教学法,助力家长课程提质增效。二是开发问题导向研究课程。组织开展家庭教育问卷调研,整理汇总家庭教育突出问题100个,开发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家长课程超市。同步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库,设立50个课题,鼓励各学校自行认领并进行课题研究。三是研发本地特色课程。立足区域教育实际,鼓励各级学校因地制宜,构建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全市协同育人特色课程累计达到40余种。
四、搭建互动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新合力”
一是搭建家校共育平台。线上开辟“父母大讲堂”“好孩子是如何培养的”“家庭教育百家谈”“听教育”等音视频、直播类节目,线下采用高频次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和家庭教育公益沙龙形式,打通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组织家庭教育专家报告176场,受益家长达13余万人(次)。二是搭建亲情互动平台。组织各学校开展“共唱一首红色歌曲”“共演一部课本剧”“共读一本教育名著”“共看一部经典电影”“共做一次公益活动”“共走一次徒步旅行”“六个一”亲子活动,学生、家长参与率达80%以上。兴华小学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爱劳动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整理、收纳、烹饪等基本生活技能,不仅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亲子关系更有温度。三是搭建惠民服务平台。探索“家长驿站”运行新模式,为家长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将家校共育融入家长接送孩子等待的碎片化时间中。组织值班教师倾听社情民意,传授育子教子方法,累计收集家长意见建议2000多条,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近千余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传统文化门户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热点信息
-
5月12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湖北调研。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
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开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题为“携手迈向智能时代 推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