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文旅+“田园”“制造”“生活” “三产融合”绘就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因长期煤矿开采,面临土地沉陷、农民失地等挑战。近年来,街道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化铸魂、旅游赋能,推动花卉育种、美酒酿造、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以产富民”的现代产业新格局。2024年,成功创建市级“花香鱼跃 ‘醉’美兴隆”乡村振兴片区,片区内村庄集体收入平均达到174万元,相关经验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十大优秀案例”,蝴蝶兰花卉产销赋能春日文旅经济发展情况连续两年被央视新闻点赞报道。
(一)文化赋能农业,打造“田园+文旅”体验场景。一是特色农业景观化。依托5000余亩特色农业园和6000余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建设田间步道、观景平台,开发“四季采摘”“渔耕体验”等农旅项目。改良“烟薯25”“济薯26”等蜜薯品种,融合挖薯体验、红薯宴美食、文创产品(如薯干伴手礼等),推出“红薯文化节”,实现单亩综合效益提升40%。二是科技农业科普化。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10所高校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设花卉智能连栋温室,培育“山东绿金”“兖州之星”等高档蝴蝶兰新品种80余个;推广西红柿熊蜂授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栽培亩均产量突破1.2万斤,增效55%;争取国家土地损毁调查试点和省级农业生产分时用电政策改革试点顺利落地,每年为农业企业节约电费100余万元。三是村企联建品牌化。探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文旅”模式,指导谷丰农机、旺萌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1800亩发展托管农业,推出“农耕文化体验周”,吸引城市游客参与播种、收割;打造“酿酒原料观光带”,带动5个村庄200余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二)旅游串联工业,构建“制造+文旅”产业生态。一是酒香产业全链融合。以省级龙头企业运河之都生态酒庄为核心,建设“酿酒文化产业园”,串联原料种植基地、古法酿造车间、酒文化博物馆、品酒体验馆,开发“定制酒窖”“封坛仪式”等沉浸式项目。年收购周边村庄高粱、玉米、小麦300余吨,实现“种植—酿造—文旅”闭环,带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二是花卉经济跨界延伸。全力支持花卉大世界、定瀚农业等10余家企业延长产品线,打造兴隆花卉产业基地,构建种苗培育、物流销售、文创研发为一体的花卉全产业链,实现种养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三是光伏产业生态转型。在2万余亩采煤沉陷区建设光储一体产业园,探索“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周边文旅开发”模式,板下发展耐阴花卉和水产养殖,周边配套建设生态垂钓园、星空露营地,年提供绿电6.9亿度,吸引游客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文旅引流”链式突破。
(三)文旅融合百业,营造“文旅+生活”消费场景。一是整合资源激活消费潜力。整合“花香、酒香、水乡”核心资源,精心打造集观光、科普、研学、休闲、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圈,开发研学旅游线路3条,建成农家乐等特色餐饮店30余家,举办“运河之都啤酒美食音乐节”“锦鲤拍卖季”等特色节会消费活动20余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二是电商驱动拓宽产品销路。建设“兴隆创客”电商孵化基地,培育专业直播团队5支,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展“产地直播+文旅引流”,拓宽本土花卉、特色农副产品等线上营销渠道,网络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打造“看得见的田园、买得到的乡愁”品牌矩阵。三是惠民服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社区周边布局便民市场、特色商铺、乡村民宿,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鼓励搬迁群众直接、间接参与运营管理,提供农产品直供、文旅咨询、非遗体验等一站式服务,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形成“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游客”的三产联动格局。
热点信息
-
7月11日,教育部举办“教育大讲堂”报告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
7月1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会见香港大学校长张翔一行,就深化高等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推动香港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