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青岛大学:打造“三维四阶”育人体系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青岛大学立足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创新构建“分类培养、多元协同、科教融通”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培养—发展—赋能—提升”四阶递进式育人路径,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创新分类培养模式,彰显因材施教特色
学校创新实施“一院一班”人才培养计划,引导人才培养从“千人一面”向“因材施教”转变。一是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做好“基础学科+专业特色+卓越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设立数学等10个基础学科创新班,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开设“英语+大数据”等9个专业特色创新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接行业高端需求,打造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等9个卓越人才创新班,强化实践能力与职业胜任力。二是构建个性化培养方式。在选拔机制上,实施“高考成绩—学科特长—个人素养”综合评价机制;在师资配置上,聘任“领军人才、行业精英”导师团、博导班主任,由学校国家级、省级人才担任本科生导师;在培养方案上,优化设置系列创新性实践课程,推行“一生一方案”动态调整制度,构建起了“多元选拔+名师领航+灵活方案”的培养方式。三是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和实践课程三部分,将专业选修课比例提高至30%,打造优质资源,建成百余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开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开设《数字医学概论》《机器人感知与决策》等跨学科课程,其中35%采用项目式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获批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等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获批人工智能、药学等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二、构建协同育人载体,促进多元主体融合
学校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跨学段贯通,探索建立“横向联合”育人载体、优化“纵向贯通”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创新”转型。一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打造“共建基地+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的育人模式,与海信集团、愉悦家纺等头部企业共建省级行业特色学院、校级现代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班,开发5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依托实践基地,实施“真题真做”项目化教学。二是打造“三院”育人体制。基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专业教育(学院)、通识教育(书院)、创新创业教育(创院)的“学院+书院+创院”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三是构建本科生研究生协同培养体系。引入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将研究生课程纳入本科生选课,考取本校研究生可免修已修课程;建立导师指导一名研究生同时指导一名本科生制度,临床医学“本-硕-博”项目博导领衔“基础+临床”双导师,整体规划学生课题;建立“三早”育人模式(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
三、建立科教融汇路径,实现育人效能提升
学校实施科研育人工程,推动科教资源赋能人才培养,推动教学科研有效融合。一是构建融合育人架构。建立“学科引领+专业升级+集群发展”的育人体系,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优势学科带动专业调整,近五年完成42个专业的优化调整,培育形成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依托“系统+”“纺织+”“医学+”等学科集群,打造8个省级专业群,实现科教资源的有效转化。二是实施科教协同模式。开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年均开设本科创新实验621个,服务7500名本科生创新实验训练;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转化为教学内容,固化到教材中,形成“平台开放+成果转化+项目反哺”的良性循环。三是形成科教融合路径。学校通过“科研项目-大创项目-毕业设计”的三级联动,开展四年不断线的递进式培养。近五年依托国家、省科研项目,建成60门专创融合课程、42个双创实践基地,形成科研创新能力递进式培养链条。
热点信息
-
10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近日,首届省直机关公文写作技能竞赛圆满结束,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荣获优秀组织奖。省直文化和旅游系统宋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