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
以 “君子九思” 为鉴,推动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提出的 “君子九思” 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君子修身立德、处世行事的方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一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不仅是个人的修养准则,也是我们司法所工作者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彰显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指引,更是推动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视思明:洞察入微,明辨是非曲直
司法所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纠纷调解到法治宣传,从社区矫正到安置帮教,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视思明” 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面对复杂的法律事务和社会纠纷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须练就一双敏锐的 “慧眼”,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收集信息,做到洞察秋毫,精准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问题,为妥善处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纠纷调解中,当事人往往各执一词,情绪激动之下可能会夸大其词或隐瞒关键信息。此时,工作人员就需秉持 “视思明” 的原则,仔细观察双方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等细节,从矛盾的蛛丝马迹中梳理出真实情况。例如,在处理西万邻里纠纷的调解中,因宅基地界限不清引发的矛盾纠缠多年,工作人员不能仅仅依据双方口头描述就轻易下判断,而要实地勘查,对照土地使用证等相关文件,参考历史使用情况和周边邻居的证言,准确界定界限,从而做得公正调解,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听思聪:广纳良言,倾听民众心声
倾听是司法所工作的重要环节,“听思聪” 强调工作人员不仅要听当事人说话的内容,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诉求和真实想法,做到兼听则明。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只有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法律需求,为其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接待来访群众,还是开展社区普法活动,工作人员都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耐心倾听每一个人的讲述。尤其是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中,与特殊人群交流时,更要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生活困境。比如,社区矫正对象可能会因犯罪记录而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面临就业歧视、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他们往往会将这些困扰深埋心底,不愿主动倾诉。工作人员要通过悉心倾听,敏锐捕捉他们话语中的无奈与渴望,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让法治的阳光洒满大地温暖每一个角落。
三、色思温:态度温和,传递司法温度
“色思温” 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与群众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和、亲切的态度。法律工作往往给人一种严肃、冷峻的印象,但司法所工作人员肩负着法治宣传和服务群众的双重使命,温和的态度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群众对法律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法律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和理解。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群众心中种下温暖的种子。在司法所的接待窗口,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访者,有的可能因法律问题焦虑不安,有的可能因对法律程序不了解而情绪急躁。此时,工作人员若能以温和的神色回应,用耐心的解释安抚,就能有效缓解群众的紧张情绪,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法治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以和蔼可亲的形象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律,感受法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群众主动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普法效果。
四、貌思恭:举止庄重,彰显司法威严
司法所工作人员代表着司法行政系统的形象,其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素养,更影响着群众对司法工作的尊重和信任。“貌思恭” 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保持庄重、恭敬的仪态,做到言行得体、举止规范,从而展现出司法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无论是在办公场所接待群众,还是参与调解、宣告等活动,工作人员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着装要整洁得体,符合职业规范,言行要稳重端庄,不随意嬉笑打闹或言辞轻浮。在与其他部门协作配合时,也要以尊重、谦逊的态度交流沟通,展现出司法所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例如,在参与社区法治讲座时,工作人员必须提前精心准备,在讲座过程中做到站姿挺拔、目光专注,用严谨的语言和专业的知识为居民讲解法律问题,以庄重的风貌赢得群众的尊重和认可,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推动群众认真地去学法、守法和用法。
五、言思忠:诚实守信,维护法律尊严
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当事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言思忠” 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言辞真诚、恪守承诺,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不做虚假承诺,不传播不实信息。
在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准确的法律条文和专业知识,给予客观、真实、负责的答复,不能模棱两可、敷衍了事。对于能够办理的事项,要明确告知办理流程和时限,确保按时兑现承诺;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超出职责范围的诉求,要耐心解释说明,争取群众的理解。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工作人员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更要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如实传达双方的意见和诉求,不偏袒任何一方,以真诚的态度和公正的调解赢得当事人的信任,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让群众在每一次与司法所的接触中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六、事思敬:敬业尽责,提升工作效能
司法所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事思敬” 要求工作人员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心怀敬畏、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力求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从日常的文件整理、档案管理,到复杂的纠纷调解、社区矫正监管,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社会稳定和群众福祉,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时,工作人员要精心策划活动方案,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选择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法律知识进行宣传,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密切关注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认真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帮助他们改过自新。只有以敬业敬事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才能不断提升司法所的工作效能,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疑思问:求知若渴,提升专业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出台,司法所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疑思问” 鼓励工作人员在遇到疑惑时,应积极主动地向同事、专家请教,并通过学习培训、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经常地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法律适用问题或新型的纠纷类型,如涉及网络借贷、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的纠纷。此时,不能不懂装懂、盲目处理,而应及时向业务骨干或法律专家咨询,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确保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关注法律前沿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自己成为司法所工作的行家里手,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八、忿思难:冷静理智,妥善化解矛盾
司法所工作会接触到各种矛盾纠纷,当事人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情况时有发生,工作人员难免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忿思难” 告诫工作人员在面对愤怒、冲突时,要保持冷静理智,克制自己的情绪,充分考虑冲动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平和的心态和智慧的方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调解昭阳街道两个总支的两个村的村民长达42年的纠纷,当时双方情绪都很激动,我们采取情理法的综合运用,纠纷得到彻底化解。
在纠纷调解现场,双方当事人可能会因情绪失控而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出现肢体冲突的危险。此时,工作人员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冷静,不被当事人的情绪所左右。通过耐心倾听、安抚情绪、隔离双方等方式,缓和紧张气氛,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进而运用专业知识和调解技巧,引导当事人理性地分析问题,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只有在冷静理智的状态下,才能客观公正地处理矛盾纠纷,维护司法所工作的正常秩序,为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九、见得思义:廉洁奉公,坚守道德底线
司法所工作人员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见得思义” 要求工作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做到廉洁自律、公私分明。在面对利益时,首先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和法律规定,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
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个别人员试图通过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情况。工作人员必须坚决予以拒绝,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办事,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尊严。同时,在处理各类法律事务时,要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受外界干扰和利益诱惑,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只有坚守廉洁底线,司法所工作人员才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君子九思”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文精神,与新时代司法所工作的要求高度契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应深入领悟 “君子九思” 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专业的素养,为基层法治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在新时代展现司法所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法治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推动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
(微山县司法局昭阳司法所:肖卫东、于春晓、宋林林、孙永婷)
热点信息
-
以 “君子九思” 为鉴,推动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提
-
威海作为名声在外的胶东“雪窝子”,除了浪漫的雪景,还有易结冰的路面,脚下打滑让人防不胜防。物业公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