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理工大学:“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三位一体”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创新驱动,构建“专创融合”双创教育体系
学校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搭建基于方法驱动的“专创融合”双创教育体系,通过研发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标准,构建“基础理论—专创融合—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阶课程群,实现创新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基于TRIZ理论,开发了“三维坐标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模式”等专创融合方法群,出版《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研究》专著,获12项著作权,并牵头制定《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等2项团体标准。全校各专业开设专创融合课程362门,每年8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基础”必修课接受基础训练,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实践”“工程创新实践”等选修课进行进阶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TRIZ创新方法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能力。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方法实践”课程中,运用TRIZ理论优化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设计方案,提高了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降低了能耗,团队项目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一等奖。
二、项目牵引,打造“四阶递进”实践训练模式
为应对多学科融合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学校提出“实践项目化、项目产品化、赛训一体化”新理念,构建基础-提高-综合-创新“四阶递进”实训模式项目库。在项目实践中,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24个梯度化项目涵盖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等多学科领域。2023年,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生团队开发的“大国粮仓保卫者:智能精准施药机器人”融合机械设计、自动控制与AI技术,成功解决农业工程中的复杂作业问题,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以赛促学、以训强能”的赛训融通机制,引导学生将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科创竞赛作品,或用实物开发类科创竞赛替代部分工程实践课程任务,打通实践教学与科创竞赛平台资源共享通道,实现学科竞赛与工程实践教学的学分互认、标准互通,形成集成果创新、个人贡献于一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机制。学校连续4年跻身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20个理工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三、成德于行,创建“八模块”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依托工程实践项目,学校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探索形成“美劳融合、成德于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大国工匠、工程思辨、科技美学等“八模块”课程思政案例库,将美学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在制造工艺中深化劳动体验,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统一。创新实施“导学—讲解—实践—反思”四路径全过程思政教学,通过课前导学,引导学生感悟工程文化之美,培育文化自信;通过课堂讲解,启迪学生领悟工匠精神之魂,树立精益追求;通过项目实践,带领学生体验劳动创造之乐,感受创新价值;通过课后反思,帮助学生筑牢工程伦理之基,厚植报国情怀。聚焦工程实践思政育人,学校“数控技术”等18门工科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文理渗透、理实一体、科艺结合的公共美育课程建设与推进模式》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5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提供有效支撑。
热点信息
-
2025年4月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本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以“修...
-
为不断深化“陪伴成长”全环境立德树人品牌建设,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近日,青岛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