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山东艺术学院:“三个锚定”助推学校合作发展提质增效
山东艺术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发展空间,持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凝聚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深化校地、校企、校际实质性合作,通过“改革”“项目”“责任”三个锚定,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工作方法,推动学校合作取得实在成效。
一、锚定改革,增强合作发展自觉
学校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文艺事业、文旅产业的相关政策,准确把握高等艺术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系,锚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与地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余项,构建起“专业+产业”“教学+创作”“创新+服务”合作新模式。制定《山东艺术学院“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工作方案》,将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优势,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教学科研优势和学科建设优势,构建人才、教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对接济南历下、长清、平阴,青岛市南、莱西、即墨,等市(区、县),助力地方美育事业、文旅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学校与菏泽市定陶区签订定向帮扶协议,在孟海镇农产品黄尊蜜梨的包装上进行设计改良,提升产品的品牌辨识度,增强在市场中的传播力,推动孟海镇农业经济更好发展;在半堤镇,学校以跨村联建试点片区旅游路线为蓝本,将各区域文化“串点成线”,打造半堤文旅特色名片。通过双向赋能、协同合作的模式,努力打造教育帮扶的山东样板,为乡村振兴与高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锚定项目,激发合作发展动能
学校把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核心、协议落地的抓手、工作破局的钥匙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以项目负责制作为推动和实现社会合作发展的有效机制。编制了《山东艺术学院社会服务与合作发展工作项目库》(共4类150项),坚持“项目为王”,狠抓项目管理,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方式,精选培育和筛选新项目入库建设,全力推进入库项目落实落地。学校积极申报济南市教育局市校融合战略发展项目5个,按照“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创共建,借助各自优势,打破学科及专业壁垒,打造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在持续整合、深化、开拓原有产教融合资源基础上建设特色学院项目,加强和拓宽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旅游与数字科技的深度链接,培养贴近新兴产业、契合行业标准、突破专业界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世界品牌500强青岛啤酒旗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啤酒博物馆全面对接合作,聚焦元宇宙赋能博物馆文旅的虚实交互创新研究、智媒时代非遗文化品牌的数字化设计和传播研究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三、锚定责任,提升合作发展质效
学校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培育合作发展增长点。学校在抓好项目入库的同时,强化项目的动态管理,实行项目责任制,确保项目有效落实。学校注重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统筹协调,确保学校顶层设计与各单位实际情况和具体实践相互衔接、同步推进。对于涉及面宽、综合性强的专项任务,比如对接和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文化“两创”、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重大需求、重大项目,学校明确主责领导,牵头统筹推进。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召开调度会、推进会,建立“月调度、年总结”机制,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牵头协调、信息共享、服务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资源共享,建立权责利相统一、奖惩相配套的“项目负责制”,注重激发项目负责人的工作主动性。学校在山东省高校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经验交流活动上作典型发言,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举措和成效被“学习强国”平台推广。
热点信息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广播电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