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青岛市:构建立体多元黄河文化育人体系
近年来,青岛市提出“根在保护、重在传承、落在育人、活在创新”的黄河文化教育工作思路,推动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发展,全面拓展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一、加强系统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系统谋划,做好政策支持。立足城市站位、着眼时代要求、落脚长远育人,出台《青岛市中小学黄河文化传承活动工作方案》,聚焦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宣传普及等活动,积极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二是统筹共建,用好社会资源。联合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搭建制度机制、党建引领平台等“八大平台”,形成系统化的黄河文化资源统筹平台。推动高校开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出版《黄河“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等教材,系统开展中华农业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研究。三是凝心聚力,用好社会课堂。组织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大河上下——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巡展》青岛站展览,通过举行“黄河文化主题水彩画创作青年人才培训”,依托名家宣讲、大师亲传、采风考察、绘画创作展览等方式,培养一批高质量的黄河文化绘画人才。举办“沿着黄河遇见海”“来自大海的邀约”黄河万里行活动,推出了一批经典线路和深度主题线路。
二、加强互助合作,实现跨区组团发展
一是扩大黄河文化交流范围。积极推动与沿黄城市、高校开展全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深度推进沿黄河地区的教育合作,推进东西部“组团式”合作,全市247所中小学与甘肃269所学校结对,派出校长、骨干教师赴甘肃陇南、定西支教累计超过260人,不断深化干部教师交流和学生研学。二是建强黄河流域人才链。发挥教育集群优势,引进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黄河流域优质高校资源在青岛设立研究院,助力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打造了“培根秾育·厚德立地”等一批思政品牌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黄河流域产业一线,为区域黄河文化教育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三是加快黄河文化职教高地建设。积极参与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助力黄河流域产业、院校和企业共赢发展。会同陇南市西和县开展“1+6”职教帮扶工程,选派108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对接帮扶,提升帮扶沿黄流域学校整体育人水平,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学科共建的良好互助局面。
三、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实践创新
一是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全面开设中小学黄河环境教育地方课程,开发“黄河安澜,东流入海”等黄河文化类特色课程,系统开展中华农业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研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引领学校立足校情教情,创新课堂实践活动,创建“知、融、创、润、行、作、研”的黄河文化教学模式,提升黄河文化育人成效。二是开展项目式学习。落实新课标理念,举行“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主题开学典礼,以黄河的地理要素为主线的黄河文化知识脉络学习。借助青岛“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开展黄河水利与社会生活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加强对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构建课程体系。牵头筹建黄河中下游地区齐鲁农耕历史博物馆,开展黄河文化研学活动,培养学生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感。开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黄河文化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编辑出版《黄河“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等教材,系统开展中华农业文明与黄河农耕文化研究,激发青少年对黄河文化热爱和认同感。
热点信息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
4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看望师生和干部...